听新闻
放大镜
网络通讯诈骗犯罪分析及防控
2018-09-07 11:14:00  来源:

  当前,网络通讯诈骗已然成为诈骗犯罪的主要形式,其突破传统诈骗犯罪的时空界限,实现低成本、快运作、足不出户即可成功犯罪的目的,给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个人信息泄露为犯罪分子实施精准诈骗提供了有利条件。银行等金融机构和通信行业存在监管盲区。虽然当前对银行卡和电话卡的办理均实施了实名制和办理数量限制,但同一人却可以在不同运营商处办理多个手机号码,也同样可以在不同银行办理多张银行卡,如此电信诈骗分子仍然可以开通多个账户实现赃款的迅速转移。 

  犯罪成本低廉而犯罪收益相当可观。由于网络电信诈骗犯罪往往不需要行为人和被害人接触就可完成,通过远程通讯操作实施犯罪即可实现一劳永逸。且该类犯罪事后电子证据取证的技术性较强,证据容易毁损灭失,导致许多犯罪行为无法最终认定。 

  为此,提出网络通讯诈骗犯罪防控对策: 

  做好普法宣传,提高群众金融安全意识。受害人金融知识不足和风险防范意识薄弱是大部分诈骗可以得手的直接原因。因此,检察机关在办理此类案件的同时,要深入基层社区开展以案释法工作,提高群众识别防范网络诈骗的能力。 

  健全保护机制,防止个人信息过度泄露。很多网络通讯诈骗的诈骗方式都以获取受害人隐私信息为先决条件。鉴于当下个人信息泄露、贩卖现象严重,要从源头防范诈骗黑色产业链条,政府部门必须健全公民个人信息保护机制。 

  健全监管机制,及时阻断犯罪实施路径。银行、工信等相关部门要加强行业监管,最大限度地让诈骗电话打不进来,犯罪赃款流不出去。司法机关要加强与金融、通信等部门间的交流互通,尝试建立快速查询、即停止付、快速停机等封堵协助办案机制。 

  加大打击力度,形成惩治犯罪高压震慑。检察机关要加强与公安机关的沟通交流,针对网络通讯诈骗犯罪利用信息技术实施犯罪,取证固证难的现实情况,强化侦查引导,形成打击犯罪合力。同时,在认定成立网络通讯诈骗犯罪的前提下,建议法院罚当其罪,以明确犯罪成本,形成强力震慑。 

  编辑:荆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