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文化:结缘烘焙
2017-11-01 10:36:00  来源:
 以前无意中看过一集电视纪录片,描述的是一个老头走进一家日本隐蔽的小店,吃的东西也不是当时常见普及的,他形容食物的美味不是简单的“好吃”两字,而是口感等其他新鲜词,后来才知道这老头原来是美食界的老饕“蔡澜”。吃的行当水太深,说精通会被人笑,但深信一点,食材原料新鲜上乘,呈现出的东西不会差。

  开始接触烘焙大约是在2009年,那时玩烘焙的人还不多,自己在网上看了一篇博客之后,兴冲冲地买了一堆工具,踏上不归路。初级阶段的黑暗料理是必须的,饼干烤焦,蛋糕未熟流出生蛋液,面包硬的能砸伤人这些都经历过,我的烘焙路是在无数黑暗料理中向前延伸的。当玩到一个阶段,就会进入一个瓶颈期,当时想外出上课,基于时间限制,计划也只能搁浅。于是潜心研究当时鲜见踪迹的——甜品中的贵族“马卡龙”,网上买英语原版书和台版书,在原材料耗费了数千元,失败了数不清之后,我自认完美的马卡龙成功了。失败的马卡龙壳估计当时连真爱粉都吃到想吐了,我曾戏称,我的真爱粉是对我不离不弃吃着失败品成长出来的。 

  中秋节前,浓浓的节日氛围开始蔓延,老妈调制的秘方馅料、上等原料熬制的猪油、清香的麦粉做出的鲜肉酥饼在亲戚朋友中相当抢手,最佳品味期为刚出炉时,一口咬下,层次分明的酥皮,伴着浓郁的肉汁和弹性的肉馅,深得好评。春节前为图好彩头,还自制牛轧糖,克服了融化、难切等问题后,牛轧糖又成为了明星零嘴非常抢手。每次拿糖果纸包糖的时候,女儿总会偷偷溜过来,趁不注意,小手拿住一颗糖就往嘴里偷塞。蔡澜说过“连基本也没有做好,叫什么正宗”。我比较固执地坚持了最原始的做法,熬糖和炒料都小份进行,在时间上耗费较多,但遵从食材了本身的味道,力争正宗。 

  做烘焙的初衷一是为了家人吃的健康,二是为了自己有个乐在其中的爱好。沉浸于自己的爱好中并不断努力,就是自己的王。根据季节变化,享受应季的食物是正道:春天品樱花慕斯,夏天大快朵颐抹茶冰淇淋,秋天贴秋膘吃枣泥蛋糕,冬天储热量尝海盐巧克力。自己动手的好处就是赋予食物一段回忆,当在某处吃到相同味道时,思绪自然浮现。 

  最近,有幸听了无锡某校的烘焙专业老师的讲课,短短的3个小时,讲了很多知识点,让我受益匪浅,解决了很多实际操作过程中的疑惑。在老师实践操作中,每做完一步,他都会将工作台面收拾干净,这一点令我印象深刻。听到过很多朋友抱怨,每次做完烘焙之后,收拾工具擦洗烤盘最痛苦,如果非要将这些事情说成是不快乐,那么我觉得烘焙还余80分的快乐。喜欢烘焙,就会去挖那一勺面粉,称量其他材料,温柔触摸发酵好的面团,满怀忐忑又激动的心情去等待出炉。 

  我曾在银幕前艳羡过无数次这样唯美的下午茶场景:假日的午后,坐在阳光散落的阳台上,桌上,杯子里茶香袅娜,最吸引人的,是刚刚出炉的那一方蛋糕,散发着令人心旷神怡的香味……终于有一天,它在我的阳台上,芳香上演。有蛋糕吃的人是幸福的,做蛋糕的人是创造幸福的。喜欢的事物是不需要坚持的,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东西,我只是在愉快地玩烘焙。 

  (作者:无锡市梁溪区人民检察院 卫霞) 

  编辑:茌远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