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至2018年,无锡市梁溪区院共受理审查起诉辖区无锡1912酒吧街未成年人犯罪案件42件57人,且该类案件呈逐年递增趋势,在受理审查起诉人数上,2017年比2016年增长36%,2018年比2017年增长107%。结合办案和专项调查情况发现,该类犯罪呈现四大特点,亟待加强预防和治理。
一、违法经营屡禁不止,发案时空高度集中。由于酒吧街旅馆违规接纳未成年人、酒吧违法让未成年人进入或违法雇佣未成年人等违法经营行为屡禁不止,致使校外学生较多的寒暑假期、春节前后成为酒吧街未成年人犯罪的高发期,该时间段的发案数占该类案件总数的90%,而酒吧街旅馆、酒吧内、酒吧附近成为该类犯罪的“重灾区”,其中发案于酒吧街旅馆的案件数占该类案件总数的42%。仅2018年1月至9月,发生在1912酒吧街附近旅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就高达17起,涉及未成年被害人13人。梁溪区院经专项调查发现,涉案的部分旅馆违反《旅馆业治安管理办法》《江苏省特种行业治安管理条例》的规定,未查验旅客身份证件,未将旅客信息录入旅馆业治安管理信息系统,未对来访人员进行会客登记,甚至出现一人登记近10人群宿的现象。
二、不正之风推波助澜,共同犯罪居高不下。未成年人在脱管、闲散状态下,很容易沾染酒吧街兴起的“拍手机”“搞花头”等不正之风,甚至学习上述技能谋生并抱团作案,造成酒吧街未成年人共同犯罪案件数占该类案件总数50%以上。从涉案罪名来看,抢劫和寻衅滋事类犯罪的作案人数共占该类犯罪总人数的65%。这两类犯罪的手段均为结伙作案,即采用故意碰撞、搭讪找茬等方式借故生非,将被害人从酒吧内或酒吧门口带至酒吧街偏僻处,强拿硬要被害人的手机、iPad等财物,并通过支付宝及微信进行转账操作(俗称“拍手机”“搞花头”)。
三、教育监管相对缺失,涉案群体比较单一。酒吧街未成年人犯罪嫌疑人以社会闲散人员为主,不在学不在职的占56%。他们大多初中肄业,文化及法律知识欠缺,普遍存在单亲监护管教不到位、家庭管教方式简单粗暴、盲目溺爱听从甚至不管不问等情形,加之身处青春期,长期闲散于社会,容易被社会不法分子教唆和利用,也容易受暴力影视剧的影响和迷惑,从而形成“混社会”“江湖义气”等歪曲的人生价值观,并将酒吧街旅馆、酒吧等场所作为聚集地。如梁溪区院办理的张某某容留他人吸毒案中,张某某16岁辍学从河南来锡务工近一年,在酒吧街某旅馆租赁长包房,平日在酒吧、毒品消费上挥金如土,其父母每月支付生活费过万,却对儿子工作生活情况一概不知。酒吧街未成年人犯罪被害人以未成年人为主,占该类犯罪被害人总人数的51%,且绝大多数为在校中小学生。由于平时家庭、学校的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缺失或不到位,该类未成年被害人往往自身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较弱,进入歌舞酒吧等娱乐场所时,尤其在炫耀显露自身财物或醉酒等情形下,极易成为犯罪分子盯梢的对象,将自身安全置于危险境地。
四、就案办案依然存在,分类帮教跟踪乏力。在司法实践中,基于未成年人特殊刑事政策、特殊办案制度的考虑,公安机关对未达刑事责任年龄或轻微触法的未成年人一般不实际执行拘留措施,检察机关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一向坚持“少捕慎诉少监禁”的办案理念,审判机关对未成年被告人一般判以轻缓刑为主。然而根据我国少年司法制度的设立初衷和现实需要,重在预防、矫治、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而非如何处理。不区分犯罪性质、情节、恶劣程度,简单就案办案、打包处理,不开展分类帮教,既放纵了人身危险性大的涉罪未成年人,也让部分可塑性强的未成年人丧失了挽救机会。如“进过宫”的未成年人被释放后,总结“经验教训”,反侦查意识增强,特意选择酒吧街警务室巡警人员下班后作案,甚至教唆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作案。
对此,检察机关建议:一是加大对案件高发场所的监管力度。公安机关一方面加强对酒吧街的警力巡查,在案件多发的寒暑假期可实行轮班制度;另一方面协同文化主管部门加强对酒吧街旅馆、酒吧的日常监管,如建立信息通报制度,加强联合执法检查,畅通举报热线,及时发现未成年人进入酒吧、未成年人利用旅馆实施违法犯罪等线索,及时处罚违法、违规接纳未成年人的酒吧及旅馆,并跟踪督促其落实或出台相关整改措施,如要求旅馆经营者严格落实实名、实宿、实情、实时“四实”登记管理制度,督促酒吧对疑似未成年人的必须要求出示身份证件等。二是形成未成年人临界预防司法合力。公安机关对拟作治安处罚或是因为年龄过小而未做处理的未成年人应当建档跟踪,联合家长、学校、社居委共同实行帮教转化。公安机关探索推行少年警务制度,司法行政机关组建专业化未成年人法律援助律师队伍,并加强与检察机关未成年人检察部门、法院少年审判庭的衔接配合,及时将临界犯罪边缘的未成年人引回正途。三是继续深化平安校园创建工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在配合司法机关加强未成年人法制宣传教育的同时,及时做好触法学生的帮教转化工作,实时关注学校后进生的思想动态和家庭情况,针对问题学生开展结对跟踪帮教,有条件的可以设立家长学校,重点关注离异家庭子女,积极传导家庭教育的科学理念和有效方法。四是探索闲散青少年分类防控机制。共青团等组织深入排查摸底酒吧街闲散青少年情况,有效监控其活动范围、交往对象、居住处所、言论动向、情绪特征等,并着眼“抓早、抓小、抓苗头”,建立预警工作机制,定期编发预警信息,分析通报闲散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新动向、新趋势,增强预防工作的针对性和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