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升检察公益诉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加有力地保护公共利益,梁溪区院紧紧围绕“公益”核心,创新履职方式,探索建立公益诉讼“治未病”机制,依托触角前伸、源点防控、靶向防治、机制保障等多项措施,保护“公益”机体少生病。
一、宣传先行,未病先防,增强免疫力。将监督触角前伸,走进街道、社区发放《美丽中国 我是行动者》《检察蓝 社区情》等图文并茂的宣传册,联合相关部门深入辖区四大食品批发市场开展专项走访和以案释法活动,主动走访10余家民营企业问需于企,充分利用“两微一端”平台积极宣传检察机关公益诉讼工作职能。通过多措并举开展公益诉讼宣传,不断提升该项工作的公众知晓度和认同感,促进提高社会公众的“公益”保护意识,切实增强“公益”机体的免疫力。
二、源点防控,欲病救萌,提升前瞻性。依托检察专业监督优势,摸清可能侵害“公益”的风险源点,及早将风险扼杀在萌芽中。如聚焦锡城“外卖大战”,在发现“饿了么”未依法公示入网餐饮服务提供者的食品经营许可证,对食品安全具有潜在危害后,第一时间向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出诉前检察建议并获采纳。目前,“饿了么”公司的上述违法行为已全部整改完毕。
三、靶向防治,即病防变,提高精准度。依托刑事诉讼、民事公益诉讼、行政公益诉讼“三位一体”办案机制,切实增强“公益”治疗效果。如在办理徐国敏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案中,发现徐国敏存在未取得营业执照及食品经营许可证即从事食品制售的行为,且在制作的麻辣烫底料中非法添加罂粟壳粉并向不特定消费者销售,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后,及时向法院提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法院支持了我院的全部诉讼请求。此外,我院还向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发出诉前检察建议,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四、机制保障,愈后防复,追求长效性。树立“诉讼不是目的,监督更是支持”的理念,通过会签文件、建立数据信息共享平台、沟通会商疑难问题和重大案件等多种形式,积极推动与环保、国土、食药监等行政机关建立健全常态化沟通协调与信息共享等机制,共同加强行政执法、行政检察、公益诉讼、刑事司法衔接工作,推动形成公益保护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