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是游览寄畅园的最佳时节。在一个秋高气爽的周末,我们全家跟随着秋天的脚步来到寄畅园。虽说每年都来寄畅园赏菊,但这次决定放缓脚步,沉淀心情,慢慢地品味这个清幽雅致的园林。
寄畅园以巧妙的借景,高超的叠石,精美的理水,洗练的建筑,在江南园林中别具一格,是中国山麓别墅园林的代表。寄畅园的面积不大,却能利用山水地形,巧妙借景,精心布局,将惠山、锡山秀色揽入围内,以有限的空间,造无尽的意境。
我之前去北京颐和园游览时,惊喜地发现颐和园内的谐趣园竟与无锡的寄畅园在布局、意趣上非常相似。当时,只顾着走马观花式的景点拍照,没有细细琢磨,现在看了寄畅园的园史介绍,发现这里面还有一段历史渊源呢!
寄畅园也称秦园,坐落在无锡市惠山东麓,原是无锡官宦世家秦氏的私家园林。距今约500年前,明代嘉靖朝尚书秦金购得惠山寺僧舍“沤寓房”,并在原僧舍的基址上进行扩建,垒山凿池,移种花木,营建别墅,辟为园,名“凤谷行窝”。明万历年间,曾任右副都御史、湖广巡抚的秦氏后裔秦耀,在“凤谷行窝”的基础上,改筑旧园,建成二十四景,并取晋王羲之“取欢仁智乐,寄畅山水荫”的诗意,改园名为“寄畅园”。清康熙初,秦耀曾孙秦德藻加以改筑,延请造园名家张涟、张轼精心布置,掇山理水,疏泉叠石,“由是兹园之名大喧,传大江南北。四方骚人、韵士过梁溪者,必辍棹往游,徘徊题咏而不忍去。”康熙、乾隆两帝十二次巡游江南,每次必临幸此园。乾隆帝喜其幽致,认为“江南诸名园,唯惠山秦园最古”,因此绘图带回北京,于清漪园(颐和园之前身)中仿照寄畅园的意趣和式样建造了惠山园,即今天的谐趣园。
秋季,天高气爽,轻柔的风儿轻拂寄畅园里秀木古松的浓荫冠盖。秋风在不经意间给夏日里那些鲜嫩亮丽的青翠染上了团团黛绿,让这层层叠叠的繁茂树荫呈现出丰富的色彩。
过凤谷行窝大厅,厅前柱子上挂着无锡金石家高石农篆书翁同龢的楹联:“杂树垂荫,云淡烟轻;凤泽洁畅,气爽节和。”
再过含贞斋左行,不远处,可见由黄石堆砌的谷道,这就是叠山大师-张涟与张轼的杰出代表作品,“山水有清音”的八音涧。八音涧,引天下第二泉的活水作为山涧清泉,借助假山使泉水在涧中流淌变化:忽而潜入地底,忽而从脚底涌出,忽左忽右,忽宽忽窄,最终跌落池中。泉声也是变幻莫测,时而哗哗,时而淙淙,时而清越,时而沉郁,有如八音同奏。
出八音涧,眼前突然一亮,南北伸展的人工池锦汇漪便在眼前。作为寄畅园的构图中心,锦汇漪因汇集着园内绚丽的绵绣景色而得名。寄畅园的景色,围绕着这一泓池水而展开,山影、塔影、亭影、榭影、树影、花影、鸟影,尽汇池中。池中养了许多锦鲤,以红色居多。鱼群遨游于碧水间,飘逸自如。
从锦汇漪东岸沿长廊向北,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六角小亭,亭名“郁盘”,取自王维《辅川园记》中“郁郁盘盘,云水飞动”之句。由郁盘亭向北是郁盘长廊,长廊前后树木成荫,郁郁葱葱,墙上漏窗外竹石花木若隐若现。
郁盘长廊向北,有一伸入水中的水榭,面临水处皆设美人靠,供游人倚坐观鱼赏景,亭名为知鱼槛。“知鱼”出自《庄子?秋水》“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之句。知鱼槛对面是鹤步滩,几块黄石点缀在水中,看似漫不经心,随意散淡,却是水石相谐,情趣盎然,好似成群白鹤栖息漫步。知鱼槛那里端坐着几个写生的同学,他们正在用画笔描绘着秋色下的美丽寄畅园。 寄畅园是内敛的,精致的,温馨的,这里有山色,有溪光,有玉戛,有金枞。这里有士大夫的气质,与热爱生活的百姓气息。可以在秉礼堂领略四季的周转,可以在含贞斋前欣赏活灵活现的狮子,可以在八音涧听泉声,可以在七星桥踱步,或是在知鱼槛问鱼之乐……似乎在哪里都是景点,哪里都有故事,哪里都有设计而哪里都是天然。正如清人赵翼在《秦园》中赞道:“人行山翠里,秋在水声中。秋壑因天巧,松杉有古风。”(杨惠)